•  
  •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ese Version)

Keywords

space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hina

Document Type

Articl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 in China since the 1970's, including the series development of launch vehicles, scientific satellites, recoverable satellites,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s,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resources and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 the progress of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Chang'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and the Manned Space Program.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summarized.

First page

1014

Last Page

1027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r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ferences

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247.

张钧.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71-80.

吴开林.遥感卫星返回大地//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344-358.

朱森元, 朱尧铨.氢氧发动机的诞生//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427-434.

吴瑞华, 顾瑞安.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1996:117-150.

陆正廷, 王德鸿.上海航天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214.

范世合.长征三号的研制与外星发射//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480-488.

王德臣.长二捆的诞生//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392-400.

龙乐豪.迈向新世纪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489-498.

李东, 王钰, 何巍, 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7, (3):1-5.

陈龙.长征六号成功首飞实现一箭20星.中国航天, 2015, (10):8.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可靠性达国际领先水平.[2016-06-28]. http://calt.spacechina.com/n482/n743/c5772/content.html.

姚天宇."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可实现24小时内发射.中国航天, 2015, (19):9.

张永维.中国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进展//王希季. 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 31-38.

蔡金荣, 张立荣, 周晓东.实践系列卫星空间环境探测的回顾//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北京: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 2006: 423-427.

张永维, 袁仕耿.中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 2008, (5):12-17.

陈有梅.墨子精神的传承——量子卫星诞生记.卫星与网络, 2018, (6):36-37.

张志会, 马连轶.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科学工程的历史与管理模式探究.中国科技论坛, 2018, (11):1-8.

李大耀, 钱文耀.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创建举世瞩目的业绩——中国航天器及其技术进展综述//王希季. 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 1-21.

吴开林.遥感卫星返回大地//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344-358.

陆绶观.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罗荣兴.请历史记住他们: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36-354.

闵桂荣, 林华宝.中国返回式卫星的进展//王希季. 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 39-48.

唐伯昶.中国返回式卫星遥感和科学试验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天, 2001, (4):3-8.

张云彤.中国卫星通信工程的第一颗明珠//王礼恒.中国航天腾飞之路.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336-343.

王家胜.中国通信卫星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天, 2001, (3):9-13.

戚发轫.通信卫星技术及应用//刘纪原.航天技术与现代化.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1991: 191-199.

刘军.臻于至善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3, (8):31-34.

唐勇.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研制获突破性进展.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4, (7):17.

陆正廷, 王德鸿.上海航天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256.

孟执中.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应用卫星——中国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进展//王希季. 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 64-73.

董超华, 张文建, 杨军.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北京: 中国地理学会, 2005: 41-42.

李卿.风云二号总师谈风云二号.中国航天, 2000, (8):6-9.

李卿.立足国内, 走继承创新之路: 中国地球静止气象卫星的进展//王希季. 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 74-81.

董瑶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展望.上海航天, 2016, (2):1-8.

陈宜元.资源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新的飞跃.中国航天, 2000, (3):21-28.

唐新明, 王鸿燕.资源三号卫星应用分析与展望.航天器工程, 2016, (10):1-9.

李淑姮.长二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4组卫星.中国航天, 2018, (2):27.

童旭东.扎实推进高分专项实施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8, (8):19-25.

曹福成.高分系列遥感卫星布设中国太空"慧眼"——我国高分专项建设回眸.中国军转民, 2015, (1):28-33.

陈芳允, 刘志逵.发展我国的星基定位通信系统.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987, (3):1-7.

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工委公布《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文).[2007-10-18]. http://www.gov.cn/gzdt/2007-10/18/content_779281.htm.

李罡, 王志明, 吕晶.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简介.军事通信技术, 2009, (4):94-97.

冉承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卫星应用, 2013, (7):4-7.

宗体.创新跨越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关键技术得到验证——专访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国际太空, 2015, (12):1-4.

冉承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与发展.卫星应用, 2017, (8):11-13.

吴伟仁.奔向月球.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7:20.

欧阳自远, 温伟斌, 边伟, 等.嫦娥一号卫星的科学探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文集.大连: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2009: 68-82.

邹红霞.嫦娥一号全月面三维立体图自动构建技术通过鉴定.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80.

陈全育.嫦娥二号任务的六大技术创新与突破.中国航天, 2010, (10):6.

黄江川.嫦娥二号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2.

叶培建, 黄江川, 张廷新, 等.嫦娥二号卫星技术成就与中国深空探测展望.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3, (5):467-477.

张巧玲. "嫦娥三号"任务及其初步科学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 32(1):85-90.

申振荣, 张伍, 贾阳, 等.嫦娥三号巡视器及其技术特点分析.航天器工程, 2015, (10):8-13.

郭奕彤, 刘海英, 紫晓.自主创新树典范嫦娥工程结硕果——嫦娥三号探测器探月任务创新成果回眸.中国航天, 2014, (9):3-7.

欧阳自远.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的重大意义.世界科学, 2019, (3):28-30.

叶培建, 孙泽洲, 张熇, 等.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任务设计.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9, 49(2):124-137.

舒云.内幕纪实——把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北京文学, 2001, (11):1-45.

石磊.神箭搏苍穹——航天科技.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305.

戚发轫.神舟号载人飞船研制工作首次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中国载人飞船的进展简况//王希季. 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2: 27-30.

李成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决策过程中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之争.科技导报, 2009, (18):19-27.

王永志, 孙功凌.载人航天工程//宋健.中国科学技术前沿(1999/2000).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40.

石磊.神箭搏苍穹——航天科技.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314.

肖名鑫, 张柏楠, 程卓.可靠性技术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的应用.航天器工程, 2004, (12):4-10.

戚发轫, 张柏楠, 郑松辉, 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研制与飞行结果评价.航天器工程, 2004, (3):1-14.

秦文波.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及其技术改进.上海航天, 2005, (10):1-5.

尚志, 张柏楠, 潘腾, 等.神舟七号出舱活动飞船研制综述.载人航天, 2009, (2):16-48.

周建平.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体评述.载人航天, 2012, (1):1-5.

柏合民.神舟九号天宫之旅的任务与意义.科学, 2012, (9):1-3.

俞盈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卫星应用, 2013, (7):72.

邓薇.天宫二号——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卫星应用, 2016, (10):81-82.

本刊编辑部, 洪鸿, 易靖茗, 等.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全程回顾.台声, 2016, (12):36-38.

白明生, 金勇, 雷剑宇, 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载人航天, 2019, (2):249-255.

Share

COinS